当前位置:

市场上出现了人造鸡蛋,成本只要1角钱?假的!

近日,上海辟谣平台收到很多网友询问,市场上是不是真有人造鸡蛋?从网友提供的视频看,有人用化学原料制作了人造蛋黄和蛋清,从外观看似乎以假乱真;有的制作者说,人造鸡蛋的成本只要1角钱……

网友由此担心:会不会在市场上买到类似的人造鸡蛋?这样的鸡蛋能吃吗?

大可不必担心。上海辟谣平台求证发现,按照现有的技术,几乎不存在以假乱真的人造鸡蛋。即便有,其制作成本也远高于真正的鸡蛋,在常规消费场景中,不太会出现用人造鸡蛋替代真鸡蛋的现象。

“形似”却不难区分真假,“人造蛋壳”仍是技术难点

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、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姚俊峰查看了网传视频,指出部分“人造鸡蛋”很可能是展示用鸡蛋,“这类产品与部分餐饮企业展示的样菜相类似,看起来很像,但不能食用。那些人造鸡蛋隔着屏幕或许觉得像真的,可如果拿到面前,普通人也能识别。”

她说,从技术角度看,如果要制作可以食用的人造鸡蛋,成本远高于真实的鸡蛋,而且有一道难关仍未攻破——制作人造蛋壳。蛋壳结构很特殊,从内到外共有内壳膜、外壳膜、乳头层、栅栏层、垂直晶体层、油质层等六层,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还原天然蛋壳。

姚俊峰提醒,在部分所谓“人造鸡蛋”的视频中,几乎看不见“人造蛋壳”的细节:有的是镜头对着“蛋壳”一晃而过,让人难辨真假;有的则一眼即可看出人造的蛋壳与真实蛋壳有差异。

网传“人造鸡蛋”的视频没有介绍如何制作蛋壳,从画面看,蛋壳大概率为真的鸡蛋壳

事实上,早在多年前,央视财经就对“人造鸡蛋”辟谣,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带领学生还原“人造鸡蛋”的过程。该实验显示,做出来的鸡蛋也没有蛋壳,虽然凝固的蛋白和蛋黄从外形上看比较逼真,但近距离能闻到化学合成品的味道,而且制作成本大约是真鸡蛋的4倍。

移花接木、断章取义误导公众

姚俊峰觉得,在近期传播较广的“人造鸡蛋”视频中,存在移花接木、恶意造谣的现象,“有一段视频前半部分是在实验室中制作没有蛋壳的人造鸡蛋,后半部分却嫁接了正常的鸡蛋场生产流程,让人误以为在规模化生产人造鸡蛋,这明显误导了观看者。”

网传视频将正常的鸡蛋生产装盒过程与实验室“人造鸡蛋”嫁接在一起,误导公众

还有视频制作者通过断章取义或后期解读,曲解了真实情况。上海辟谣平台发现,有部分“人造鸡蛋”的视频援引了某高校学生制作“人造鸡蛋”的场景,还说成本只要1角钱。但真相并非如此。

据核查,该实验确实在某高校材料与化学学院举行科学展演活动中出现过。该学院学工处老师说:“那是几年前举办的活动,学生们只是借助实验科普一些化学知识,不存在生产人造鸡蛋或者研发出人造鸡蛋制作技术的情况,希望大家不要以讹传讹。”

进一步核查还发现,该高校有多届学生曾做过这一实验,但只是模拟出较为逼真的蛋黄和蛋清。为了解决无法制作蛋壳的问题,有的学生将人造蛋黄和蛋清放在已经打破的真蛋壳中;还有的学生以碳酸钙为原料,加工成蛋壳的样子,但只是表示“能让手感更好一点”。不论哪一种,都没有取得以假乱真的蛋壳。

蛋黄像乒乓球能弹起来?这也不是假鸡蛋

在“人造鸡蛋”这一话题上,还有人发现,部分鸡蛋煮熟后,蛋黄特别有弹性,扔在桌上会弹起来,仿佛“橡皮蛋”,怀疑自己买到了假鸡蛋。这也是误解。

姚俊峰说,有两种原因会引发这一现象:一是保存不当,二是鸡蛋质量不佳。

在保存方面,鸡蛋不能冷冻储存。冷冻后,蛋黄和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,煮熟后,蛋黄的弹性会增大。

多年前,有一名江苏消费者就因为“蛋黄像乒乓球弹起来”而怀疑自己买到了假鸡蛋。但经有关部门和媒体调查鉴定后发现,这位消费者在购买鸡蛋后曾将鸡蛋放入冰箱冷冻。

浙江大学的专家也曾用实验辟谣:实验人员将鸡蛋置于常温、冰箱冷藏区、冷冻区48小时,煮熟后发现,冷冻过的鸡蛋的蛋黄弹性要比冷藏保存的鸡蛋大。

如果正常储存鸡蛋,却发现煮熟后的鸡蛋黄弹性变大,那么可能与鸡蛋本身的品质有关。姚俊峰说,这类鸡蛋虽然不是假鸡蛋,但不建议食用。

据悉,部分生产企业为降低喂养成本,可能在饲料中添加了含有大量棉酚的棉籽粕。蛋鸡摄入的棉酚与蛋白质结合,导致蛋黄变硬并在煮熟后出现有弹性的现象。棉酚可作为男性避孕药的成分,过量食用对人体,尤其是儿童的生殖发育有影响。所以,如果消费者买到“橡皮蛋”,不建议食用。

来源:上海网络辟谣

编辑:李丽

相关链接

    频道精选

  • 百科知识
  • 权威发布
  • 以案说法
  • 法律法规
  • 谣言曝光台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湖南省互联网辟谣平台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