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上海辟谣平台揭露食品包装上“0糖”“低糖”“无蔗糖”的“甜蜜陷阱”后,有不少读者询问,在食品包装上还看见了“非油炸”“0反式脂肪”“低脂”等字样,这些说法可信吗?调查发现,这样的产品也不一定更健康。
“非油炸”不一定更健康
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薯片、锅巴、爆米花等都是膨化食品,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》(GB17401-2014)将膨化食品分为油炸和非油炸两类。
由于油炸食品一直贴着“不健康”的标签,脂肪高、热量高、没营养、会产生有害物质,因此很多商家在食品包装上标称“非油炸”来证明自己生产的食品很健康,但事实上标榜“非油炸”未必更健康。
一是要注意丙烯酰胺。
1994年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丙烯酰胺分在2A类致癌物中,将其定为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的物质。之前,有非油炸食品被发现丙烯酰胺超出基准水平值:
2020年10月29日,深圳市消委会对15款薯片进行比较试验,多家薯片被检出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(750μg/kg),且焙烤型(“非油炸”)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(3441μg/kg)高于油炸型薯片(547μg/kg)。
二是脂肪含量不低。
为了使口感酥脆,不少非油炸膨化食品中往往要加入高饱和脂肪油脂,如猪油、棕榈油、椰子油等,虽然不需要油炸,但脂肪含量都不低。比如,在一款号称“非油炸”“0反式脂肪”的马铃薯膨化食品中,含有12.9克脂肪/每份(52克),NRV%为22%。“NRV%”即“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”,表示100克(100毫升)或一份食物中所含的某种营养素,占该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。如果成年人吃一袋这样的非油炸薯片,就已摄入了一天中四分之一的脂肪,其余含脂肪的食物就要减少摄入。
除了使用高饱和脂肪油脂之外,有些企业还会使用氢化植物油,其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。反式脂肪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,长期大量摄入容易引发心血管等疾病。
因此,消费者选购食品时不必看重“油炸”或“非油炸”,而应多看配料表和成分表,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、热量低、钠含量低的产品。
“0反式脂肪”不代表脂肪含量低
由于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危害已深入人心,如今越来越多的食品包装袋上会特意标明“0反式脂肪”,但即使企业做到反式脂肪为0 ,也不代表脂肪含量低。
反式脂肪分为天然反式脂肪和人造反式脂肪两种。天然反式脂肪在牛羊肉、牛奶及其制品中少量存在;人造反式脂肪的主要来源是部分氢化处理的植物油。
可能含有反式脂肪的配料包括:氢化植物油、部分氢化植物油、起酥油、酥皮油、植脂末、人造黄油、人造奶油、人工植物油、麦淇淋、植物黄油、代可可脂。
由于反式脂肪每年在全球导致50多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,世卫组织多次号召,要在2023年底前消除某些食品中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。为了响应世卫号召,近年来氢化植物油的工艺已有较大改进,可做到反式脂肪含量很低。根据国家标准,反式脂肪≤0.3克/100克,可标注为0。所以,部分产品中即便含有植脂末等,在营养标签上也会显示反式脂肪为0。
虽然反式脂肪标0,但饱和脂肪含量却不低。
植物油不完全氢化会产生反式脂肪,如果完全氢化就不是反式脂肪而是饱和脂肪,完全氢化会使饱和脂肪含量大幅上升,不宜过多食用。在市场上,大多数食品包装上都没有标明饱和脂肪的含量。
比如,一款抹茶巧克力雪糕中使用了代可可脂,其营养成分表中标明脂肪含量为21.5克/100克,NRV%为36%。
另一款标称“0甜蜜素”“0反式脂肪”的辣条大面筋中,反式脂肪为0,脂肪含量为25克/100克,NRV%高达42%。
虽然这两款产品都未标注含有多少饱和脂肪,但根据脂肪含量推测,其饱和脂肪含量不低。摄入过多饱和脂肪会增加肥胖、高血脂、冠心病等风险。
因此,消费者不要被“0反式脂肪”的字样蒙蔽,应检查营养成分表中的脂肪含量,避免摄入大量饱和脂肪;同时,尽量挑选不含氢化油成分的食品,以减少反式脂肪的摄入。
除了“高脂”,还要警惕“高钠”
包装食品中,除了脂肪含量普遍高之外,钠含量也不低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》建议,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。但很多休闲食品中钠含量都不低,例如,上述标称“0甜蜜素”“0反式脂肪”的辣条大面筋,钠含量高达2563毫克/100克,NRV%为128%。也就是说,如果吃了100克辣条,一天的钠摄入量已超标28%。
高盐(钠)摄入可增加高血压、脑卒中、胃癌和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。在我国,钠的摄入量远远高于推荐量,导致高血压等疾病日益增加。日常生活中,高盐(钠)食品非常常见,包括大部分零食、即食食品、腌制食品、调味料等等。为控制钠摄入量,消费者应尽量减少食用预包装食品,如确需购买,应养成阅读营养标签的习惯;烹调时应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,不要加入过多的调味品。
来源:上海辟谣平台
编辑:宋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