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家养的动物为什么和野生动物长的不一样?

在《物种起源》的第一章,

达尔文介绍了自己及他人养的鸭子、鸡等动物。

这一期,就来介绍下,

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和选择这两个重要概念。

人类社会对动植物有很长的培养史,

观察这些动植物,

会发现他们与自然状态下的同种生物相比,

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大。

这些差异就叫作变异。

因为家养的环境差别比自然环境的差别大。

生物产生后代,

后代与父母有些不同,

代代相传之后,变化就不断加大了。

人们在很早之前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变异,

结论是:

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,

历经数个世代,生物方能发生变异。

达尔文在观察鸭子时发现,

家养的鸭子比野生的鸭子翅膀骨头更轻,

但是腿骨更重。

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?

因为家养的鸭子比自己的祖先——野生的鸭子,

飞的少,却跑得多。

还有,经常挤奶的山羊或奶牛,

乳房会更大。

野生动物在被人类饲养的过程中,

习性发生变化是很自然的。

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发达,

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,

最后,动物身体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。

这种改变遗传给后代,

经历足够长的时间,

一个种的生物就可能演化成多个品种。

人类培养动植物的一个很大特点是,

变异不是为了动植物自身的利益,

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。

例如运货的马和赛马,

他们的差别就很大,

这种差别是人类选择的结果。

这里引入进化论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,选择。

当自然发生变异时,

人类选择有利的那个并使之遗传下去;

并且也只能通过选择,

人类并不能主动地改变动植物的结构,

也就是说,不能主动制造有利变异。

比如饲养者发现了尾巴样子独特的鸽子,

把这特征保留下来,最终培育出孔雀鸽。

准确来说,

这是历经数代对特定方向变异的选择的结果,

而不是培育出来的。

顺便再介绍下人工选择改良品种时的有利环境。

可以说,人工选择想成功,

最重要的是个体数量。

变异性高,利于选择,

是因为提供了大量的被选材料。

所以培养的动植物种类越丰富越好。

同时,还要特别注意个体的品质或构造。

草莓种的再多,

如果无法发现草莓之间的微小差异,

也不能改良品种。

专家们通常是向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开发新品种,

但从长远来看,

更重要的是普通人的无意识选择。

养狗的人会尽量养优良的狗,

在自己养的狗中选择最优秀的来繁殖下一代。

虽然人们并没有特意想要改良狗的品种,

但是以这种方式持续下去的话,

所有的品种都会被改良的。

人类不能创造变异,

也不能阻止变异发生,

只是把自然发生的变异保存并积累起来而已。

生物的多种多样,

是通过选择积累了变异的结果。

选择的不断积累,

才是生成新品种的最主要动力。

来源:科普中国

编辑:张天野

相关链接

    频道精选

  • 百科知识
  • 权威发布
  • 以案说法
  • 法律法规
  • 谣言曝光台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湖南省互联网辟谣平台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