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辟谣侠盟丨老人“朋友圈” 为何谣言多?

短视频、公众号、网络直播……在信息时代,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加。而逐渐用上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被“信息洪流”所包围,一篇篇标题耸人听闻的“爆款”文章在他们的朋友圈、同学群、老友群里刷屏。然而,有研究表明,老年群体受网络谣言的影响最大,也是转发网络不实信息最多的群体之一。对于年轻人而言,如何为父母辟谣也成了一大难题。

智能手机帮我们开启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,也让不少人陷入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中。有研究发现,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转发假新闻的主力,他们分享假新闻的数量是18~29岁人群的近7倍。网上那些代入感很强的养生伪内容和“为你好”谣言,为何总能让老年人信以为真?

01

对“养生小妙招”他们深信不疑

一部智能手机、几款短视频App,就足以改变一些老年人的作息习惯,并支配他们的生活。

每个休息日的清晨,南宁市民廖婷婷(化名)都是伴随着家里礼乐声醒来的。这是妈妈沉迷抖音后学到的“养生小妙招”——按照那篇文章所说,每天不同时辰听不同的古风礼乐,能对不同的身体脏器起到保健作用。对此,廖婷婷的妈妈深信不疑。

几年前,廖婷婷有了宝宝,已经退休的妈妈特地从桂林来南宁照顾她们。女儿上幼儿园后学会刷抖音,外婆也跟着玩起来。于是,一老一少经常躺在沙发上,各自捧着电子设备,看得入迷。自己的宝宝好管理,但对于妈妈,廖婷婷想管也无能为力。

廖婷婷说,妈妈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在看短视频,尤其对一些“养生方法”格外关注。除了定时听音乐,妈妈还在孙女的床头放了几个柠檬——这也是她从抖音上看到的,说是柠檬有助于睡眠,孩子能长得更高。“幸好妈妈对一些伪科学有基本的分辨能力,她信的都是无伤大雅的东西,我也就不管了。”廖婷婷说。

别以为只有年轻人会被各类美容方法“种草”,不少老年人也是粉丝。

年迈的陶女士家住青山路,她很介意脸上的黄褐斑,经常在手机上搜索如何袪斑。不久前,她看到一篇自媒体推送的文章,说是在脸上涂抹白醋、红糖、柠檬、牛奶、西红杮、芦荟等能袪斑,文章里还配了一张土法袪斑效果图。

“有图有真相”,陶女士深信不疑,她每天早晚都要把这些东西混合起来洗脸。坚持了两个月后,她脸上的斑不仅没有祛除,脸还出现严重过敏,不得不去医院就诊。

02

转发“鸡汤文”,还要儿女交“读后感”

“你千万别吃鸡蛋,很多鸡蛋是橡胶做的。”一大早,市民潘先生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。

对于年轻人来说,这是几年前就被证伪的谣言了,但潘先生的妈妈还是把相关传言保存到微信收藏夹,时不时发到家人群,提醒大家注意。这不,看到儿子在朋友圈晒早餐,里面有鸡蛋、牛奶和面包,老人家赶紧打电话叮嘱一番。

潘先生说,他妈妈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,最近几年开始玩智能手机。老人经常在微信上浏览各种健康养生公众号推送的文章,每天都会推送几篇甚至十几篇文章到家人群,供晚辈阅读。其中,她最坚信不疑的是“有些鸡蛋是橡胶做的”。

潘先生经常劝妈妈,鸡蛋成本很低,橡胶的价格比鸡蛋贵,不法分子不会做这种亏本的买卖。但妈妈却和他“杠”上了:“如果是假的,怎么可能拍得出视频?怎么可能推送到我们的手机上?”

家住埌东的谢女士告诉记者,自从她妈妈迷上短视频后,整个人的画风和以前大不一样,老人每天都要转发一些“鸡汤文”到家族群,并要求子女们交“读后感”给她。几天前,谢女士就收到妈妈的一条信息,是一个以“孝顺”为主题的小视频,里面的观点是孩子顺从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孝顺。谢女士十分无奈:“妈妈觉得我经常反对她玩手机,这就是不够顺从,不‘孝顺’。”

03

调查显示,老人受谣言毒害最深

市民黄女士在社区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多年。她发现,现在不少老年人都有智能手机,他们手机里订阅最多的,除了健康养生的内容,还有一些搞笑视频号或所谓的食品安全内容,其中不少是自媒体制作的,没有什么可信度。

黄女士的微信里,有专门服务老年人的微信群,几乎每天都有人转发数十篇甚至上百篇推文,内容大都是一些耸人听闻的谣言,比如“飞机撒药治白蚁不能晒被子”“吃方便面会致癌”等。

黄女士说,很多老人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就不加分辨转发到各个群里,有时她会提醒对方不要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,要关注官方媒体,“但不少老人已养成习惯,一旦认定某些公众号或视频号,就会经常观看、转发。特别是有‘不转就不是中国人’这种提示的,老人转得更快”。

此前,不少媒体发布过网络谣言榜单,“洋葱能杀死感冒病毒”“菠菜豆腐一起吃会得结石”等一大波谣言榜上有名。有调查显示,由于谣言鉴别能力差、受教育程度低、主观幸福感低等原因,老年人是受谣言毒害最深的群体。

 

来源: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

编辑:彭笑予

相关链接

    频道精选

  • 百科知识
  • 权威发布
  • 以案说法
  • 法律法规
  • 谣言曝光台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湖南省互联网辟谣平台首页